1、选择题(共75分)
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下列图片中最能体现古时候埃及人的灵魂观念的是
![]() |
A B C D
2.能反映右图所示社会特点的历史文献是
A.《吉尔伽美什》
B.《汉穆拉比法典》
C.《摩诃婆罗多》
D.《荷马史诗》
3.在欧洲中世纪的大学中,对罗马法的研究曾一时风靡。出现这一情况的最根本缘由是
A.教会权势的减弱
B.城市经济的复兴
C.传统教育的影响
D.罗马法思想深邃
4.有人觉得,西方政治进步史,权力中心历程了神权到王权,又从王权转到民权的过程。
总体看,西方从王权转到民权始于
A.15世纪 B.16世纪
C.17世纪 D.18世纪
5.赫尔曼·梅尔维尔有句名言:“美国人血管里的每一滴血都混合着全世界各民族的血。”察看下表,剖析该时段美国人口构成呈现的变化趋势及其缘由,正确的是
《1700-1860年美国人口种族构成的变化》(单位:万人)
时 间 | 土著人口 | 白种人口 | 黑种人口 | 合 计 |
1700 | 75.0 | 22.3 | 2.7 | 100.0 |
1820 | 32.5 | 788.4 | 177.2 | 998.0 |
1860 | 16.0 | 2724.0 | 400.0 | 3140.0 |
A.种植园经济的进步和奴隶贸易的进行导致黑种人口剧增
B.对现代文明的不适应,致使土著人口骤减
C.欧洲移民源源而来,致使黑色人种的数目大幅度增加
D.赋税政策调整和高产粮食作物的引种使人口总数大幅度上升
6.英国学者威廉斯说,“光荣革命”后的一系列法令“确定了国王不能违反的某些法规,而对其可以如何行动却未明确规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议会有权倒阁 ②议会制约王权 ③议会拥有绝对权力 ④国王仍保有非常大权力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有人称俾斯麦是“德意志革命”的主要发起人,恩格斯则称其是“非出本心的革命者”。这次“革命”的主要成就是
A.打破欧洲力量的均衡 B.结束长期的政治分裂
C.改变德意志落后状况 D.调整德国与法国关系
8.1909年出版的《一个女工的青春》记录了当时一位英国女工的陈述:“当我星期天去教堂时,我不愿大家看出我是女工,由于我为我们的地位感到羞耻。我还当学徒时,就总听说女工们轻浮、堕落。大家一直以蔑视的口吻谈论她们。我暂时不再贫穷了。大家星期天的美餐仿佛是皇家的宴会……当我涨了薪资将来,每顿饭我还喝上一小杯甜葡萄酒。”这段材料表明
A.妇女已成为社会的主要劳动力 B.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较大提升
C.陈述者积极改变自己社会形象 D.陈述者仍未摆脱社会偏见束缚
9.有人将一战的爆发形象地比喻为:两个孩子打架将一群大人牵扯进去引发的更大规模斗殴的过程。其中“两个孩子”寓指
A.德国和法国 B.意大利和法国
C.奥地利和塞尔维亚 D.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
10.富兰克林·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借助“炉边谈话”向人民阐释其施政方针的总统。在“新政”期间,罗斯福“炉边谈话”的内容最大概的是
A.倡导推行计划经济模式 B.阐释福利国家所带来的弊病
C.解析《全国劳动关系法》 D.展望“新经济”年代的奇迹
11. “该组织于1945年4月由50个国家在美国费城召开制宪会议,十月24日宪章生效。该组织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国际组织,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起了积极推动作用。”以上文字对右图代表的组织表述有误的是
A. 时间 B. 地址
C. 性质 D. 影响
12.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相比,雅尔塔体制最大的进步是
A.倡导不同社会规范国家的合作共处 B.消除去国际间矛盾致使战争的隐患
C.打造了公平适当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D.暂停了主宰世界的强权政治旧惯例
13.1947年3月,杜鲁门向国会提出咨文说:“在世界历史上的这一时刻,几乎每个国家都需要在两种不一样的生活方法中进行选择。这种选择是常常的而不是自由的……”上述言论的背景是
A.美苏两国均想主导战后世界的重建 B.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已经形成
C.战后科技革命使物质财富很大增长 D.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峙局面正式形成
14.据外电报道:“波兰外交部大楼走廊挂满了自1918年独立后历任外交部长的头像,但1945年至1989年的44年则空缺。”最可能的原因是,该时期
A.限于当时条件,外长未留下照片
B.波兰已被美苏瓜分,其主权未复
C.波兰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不要外交活动
D.波兰屈从于苏联控制,外交活动不可以自主
15.“no more wars,no more walls”联邦德国总理科尔的这个愿望达成是在
A.1988年 B.1989年
C.1990年 D.1991年
![]() |
16.右图所反映的问题,可以通过下列哪一机构
组织进行磋商解决
A.联合国
B. 世界银行
C. 世界贸易组织
D. 世界货币基金组织
17.汉武帝主张“独尊儒术”。后来汉宣帝反对专任儒生时说“汉家自有规范,本以霸王道
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这里所谓“周政”,主如果指周代的
A.礼乐规范 B.井田规范 C.宗法规范 D.分封规范
18.学术界对黄河在汉代以前是不是改道有不同认识。甲学者依据《汉书》觉得汉以前仅有一次改道;乙学者指出《史记》中不见改道记载,故《汉书》不足凭信;丙学者以河北平原地貌变化和先秦文献载有黄河下游两条河道为据,提出黄河在汉以前曾不只一次改道。下列说法最为适当的是
A.《史记》比《汉书》早出,乙学者立论靠谱
B.《汉书》后出,网站收录新材料,甲学者认识准确
C.丙学者立足文献和地理考辨,所论相对合理
D.三位学者的研究办法与认识都存在较大的缺点
19.当国内处于右图所示的历史时期时,西欧社会正处于
A.希腊“古典年代”
B.罗马共和国时期
C.马上步入中世纪
D.文静复兴时期
20.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从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的主要为了
A.提升拓跋氏的政治地位 B.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
C.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 D.达成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
21.金庸在武侠小说《神雕侠侣》中虚构了主角郭靖大侠在南宋末年一直坚守襄阳(今湖北)抵御外族进攻。郭靖所抵抗的“外族”是
A.契丹 B.党项 C.女真 D.蒙古
22.1700——1830年间,广州白银流入的净数约1亿英镑,其中绝大多数来自英国。这一时期英国对华贸易主如果
A.以鸦片换取白银 B.以鸦片换取丝茶
C.以白银换取丝茶 D.以白银换取棉布
23.1837年,两广水师副将韩肇庆结交外商,以巡船援助鸦片走私,并将受赠鸦片作为走
私没收品报告朝廷。结果,韩因缉私有功,得赏顶戴花翎。这种现象可以说明
A.通商口岸的单一 B.海禁政策的松弛
C.当时吏治的腐败 D.贸易体制的落后
24.下列维新言论中,最令清末统治者触目惊心的是
A.“夫不兴民权则民智乌可得开哉?”
B.“不受八股楷法诗赋所缚者,可以智矣。”
C.“今以不缠足为富国强种根本,所见尤大。”
D.“以天演为体,而其用有2、曰物竞,曰天择。”
25.“义和团运动无疑比洋务派、改良派表现了更多的反侵略勇气,但破产小农和手工业者归复自然经济的强烈愿望又使他们的眼界没办法越出所处的年代。”这句话表明了义和团运动的双重特点是
A.“灭洋”与“扶清” B.反帝与反封建
C.爱国与守旧 D.正义与非正义
26.右图所示为乡村常识分子1913
年的一则日记(部分),这样来看
A.作者不认可辛亥革命
B.作者倡导全方位学习西方
C.当时乡村社会风俗没变化
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7.中国近代史上某政府发表宣言:“中国八十余年间,备受不平等条款之束缚。……当今中国统一告成之时,应进一步遵正当之手续,实行重订新约,以完成平等及相互尊重主权之宗旨。”据材料信息判断,该政府应当是
A.南京临时政府 B.北洋军阀政府
C.南京国民政府 D.中央人民政府
28.右图文物产生的历史背景是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之际
B.抗日战争获得胜利前夕
C.“三大战役”打响之后
D.渡江战役解放南京之时
29.“对于团结所有力量,彻底完成民主革命和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起了重大有哪些用途”的历史文献是
A.《论联合政府》
B.《一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准则》
30.右图《松江第一张土地证》,上有“苏南区松江县土地房子所有证,一九五一年5月”字样,作为一手史料可以印证
A.土地改革运动的展开
B.农业合作化运动推进
C.人民公社化运动进步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以下每小题3分,共15分,每—选项的分值可能为0、1、1、3分。选出最好一项,多选不能分。
31.孔子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证)之矣。”这一材料的史学价值
A.印证礼的产生最迟不晚于夏朝
B.一定量上证明了孔子对史学非常有研究
C.佐证孔子年代已经关注文献对史证的价值
D.证明孔子年代已经产生孤证不立的史证意识
32.有学者觉得:“古时候雅典政治打造在一种很不民主的基础之上。”下列雅典民主政治鼎盛时期的史实,最能支持该论断的是
A. 妇女对城邦事务没表决权
B. 居民中奴隶数目多于自由民
C. 雅典民主政治以成年公民的直接参与为核心
D
. 有不少功勋卓著的公民经陶片放逐法被流放海外
33.右图是1842年刊载在《伦敦图画新闻》上道光皇帝画像。该画像
A.直接来源于对清朝皇帝的采访和记录
B.仅代表鸦片贩子和侵华士兵的态度和立场
C.一定量上反映了当时英国民众对清朝的认识
D.透视出鸦片战争结束后,英国对清朝统治者的鄙视心态
34.1911年出笼的“皇族内阁”,激怒了所有被动员起来的政治力量。用美国著名学者亨廷顿的话叫做“参与爆炸”。士绅们痛恨满人王朝,但绝对排斥革命。突然间,只须有人放火,他们是乐于扇风。可见,立宪骗局与辛亥革命之间的关系是
A.立宪派与革命派合流是辛亥革命爆发是什么原因
B.辛亥革命的发生纯系立宪失败后的历史偶然
C.社会各界的失望与觉悟使革命机会日趋成熟
D.清政府的自救运动没预防辛亥革命的发生
35.下列两幅漫画主要体现的意思是
A.欧元的发行改变了世界经济秩序
B.欧洲在对伊行动中的联合一致
C.欧洲在国际事物中的影响力提高
D.欧洲政治、经济、外交一体化的达成
2、非选择题(共75分)
36.文明与交往(12分)
中国古时候的对外关系历程了开启、兴盛和萎缩的过程,其中汉唐、宋元和明清三个阶段的对外交往呈现出不一样的特点。
问题:
(1)根据示例回答问题。(6分)
(2)简要评说汉唐、宋元时期的中外交流对于中国和世界的影响。(6分)
37.启蒙思想及其实践(14分)
材料1、他倡导君主国家立法权应该委托给人民代表机关,国王只应该是行政机关的首脑,司法权则应该是陪审法庭。……他还强调立法机关所通过的法律要由君主批准,而立法机关也要干涉一些行政方面的问题——如财政问题和军队问题。
材料2、他需要在这个共和国里实行直接民主。在立法工作中,每一个公民都直接参加法律的拟定,参加法律的讨论和表决。他反对由人民选出的代表来拟定法律,他觉得在拟定法律的工作中,人民的意志是不可以被代表的。
——以上均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问题:
(1)材料一体现了孟德斯鸠的什么思想倡导?(6分)
(2)与材料一相比,卢梭的思想倡导有什么不同?(4分)
(3)结合所学常识,简要剖析上述两人的思想对美国历史产生的影响。(4分)
38.反对和议(10分)
1842年,给事中董宗远上奏皇帝反对和议,觉得屈膝求和,将招致紧急后果:“国威自此损矣,国脉自此伤矣,乱民自此生心矣,边境自此多事矣”,他指出:“民穷财尽,殆不可支,将何以裕国用厚民生乎?”
问题:依据材料和所学常识,请简要评述材料中董宗远的看法。
39.极端的年代(14分)
然而,正踩在“短促二十世纪”尽头的这个世界,与当年起点时刻之间的比较,并非一道“孰多孰少”的历史计算题。由于两者之间,有着很大的“质的不同”……
其一,这个世界再也不以欧洲为其中心。在它的春秋去来之间,欧洲已然日渐衰败。……
第二项变迁的意义,则较第一项为重大。在1914年至20世纪90年代之间,世界已经渐渐演变成一个单一的运作单位。……而旧有以领土国家政治为界定的“国家经济”,却一落而为跨国性作业的复杂体。
——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
问题:
(1)你是怎么样理解二十世纪“这个世界再也不以欧洲为其中心”?(8分)
(2)“在1914年至20世纪90年代之间,世界已经渐渐演变成一个单一的运作单位。”你认可该看法吗?请说明理由。(6分)
40.辫子与历史(25分)
材料1、“我(孙中山)剪去一成长成之辩发,往衣服店买得一套最新日本装穿好,……日本自战胜中国后,世人以礼待日人,我扮日人,亦出入相宜也。若无此举,则不可以逃脱数次之危险地位矣。
——陆文灿《流亡之孙公》
材料2、12月13日内阁总理袁世凯剪除发辫,以为各界之倡。
——1911年12月17日《大公报》
材料3、满虏窃国,易吾冠裳,强行编发之制,悉从腥膻之俗。当其初,高士仁人或不屈被执,从容就义……今者满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20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剪辫法令》
材料4、1912年2月19日的《申报》载,有一挑水夫尚垂发辫,该兵士迫令剪去,结果发生争吵推拉,挑水夫受伤致死。山东都督周自济派宣传员到昌邑,宣传新政,劝导剪辫,激起民变,宣传员和无辫者27人被杀。
材料5、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时梳着小辫走进课堂曾引起学生们哄堂大笑,辜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
——《狂儒辜鸿铭》
问题:
(1)推断孙中山是何时剪辫子的,他为什么要剪辫子?(4分)
(2)袁世凯公开剪辫子有什么政治意图?(4分)
(3)辜鸿铭所言的“心中的辫子”是指什么?(2分)
1. 基于上述材料,你是如何看待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剪辫子”现象?(15分)
参考答案
1、选择题(共75分)
【1-3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D | C | B | C | A | B | B | D | D | C | B | A | A | D | C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C | A | C | C |
| D | C | C | A | C | A | C | B | C | A |
【31-35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 | C(D) | 32 | B(C) | 33 | D(A) | 34 | C(B) | 35 | C(D) |
2、非选择题(共75分)
36.(12分)
(1)①欧洲大秦(或罗马);(1分)
②海上丝绸的道路(或香料的道路);(1分)
③禁海政策、朝贡贸易和闭关锁国。(4分)
(2)汉唐之际形成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中国文化在吸收、融会外域文化基础上愈加博大,以强大力度向外辐射,在世界舞台上展示出独特魔力。(2分)
宋元时期海上丝绸的道路,使宋朝政府获得了巨额财政收入,也给通商各国文明进程增添了活力。(2分
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对外传播对中外文化交流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对欧洲历史的进步产生了深刻影响。(2分)
37.(14分)
(1)觉得立法权归人民代表机构,国王学会行政权,司法权归陪审法庭,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倡导。(2分)
觉得立法机关所通过的法律要由最高行政首脑国王批准;而立法机关也能干涉行政事务,体现了权力制衡的倡导。(2分)
觉得立法权归人民代表机构,国王学会行政权,司法权归陪审法庭,同时立法机关所通过的法律要由最高行政首脑国王批准,而立法机关也能干涉行政事务,体现了分权制衡的倡导。(2分)
在“共和国里实行直接民主”,体现了民主共和的倡导(或直接民主的倡导)。(2分)
在立法工作中,每一个公民都直接参加法律的拟定,参加法律的讨论和表决。体现了人民主权且不可代表的倡导。(2分)
卢梭的天分人权、社会契约与人民主权的思想,勉励北美人民武装反抗英国殖民者,发起北美独立战争,颁布《独立宣言》宣告美国独立。(2分)
《合众国宪法》的颁布,明确了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解决了中央机构内部的分权问题,实践了孟德斯鸠三权分立的原则,为美国资本主义进一步进步创造条件。(2分)
38.(10分)
看法:《南京条款》的签订,给中国导致了巨大的害处。(1分)
依据:在董宗远看来,自此“国威自此损矣”、“国脉自此伤矣”、“边境自此多事”。(3分)
评价:中国自此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给中国人民导致了巨大的灾难。此后,中国所面临的外来侵略日益增多,民族危机不断加深。(2分)
董宗远是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需要出发,他担忧的不止是对外国威的丧失,更在于对内很难控制人民。(2分)
董宗远的怎么看,代表了封建统治者内部的士医生阶级,在历程鸦片战争的刺激之后,对社会危机的忧虑。(2分)
39.(14分)
(1)一战后,欧洲的整体衰落,美日的崛起,英国的世界霸权地位遭到美国的挑战。[
二战后,欧洲列强国力衰落,地位降低,彻底沦为二流国家。
冷战期间美苏争霸。
冷战结束后,世界的多极化趋势加速进步,美国的单边霸权主义。
(2)认可(或赞同)。
全球化的中断:一战、经济危机下的贸易壁垒、二战的中断。
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进下,政治经济全球化加速进步: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联合国、布雷顿森林体系);地区经济集团化(欧洲一体化、欧佩克、东盟、亚太经合组织);经济全球化(WTO成立)。
冷战结束后,结束半球化,政治经济全球化加快进步。
40.(25分)
(1)1895年后(或1895年发动广州起义失败后),(2分)出于政治避难需要。(2分)
(2)显示拥护共和,示好南方革命党;(2分)并给清廷以重压,以便夺取政权。(2分)
(3)旧的思想观念(或传统观念)。(2分)
(4)具体需要:看法准确;(3分)史实与材料运用适合;(5分)论证论述充分;(4分)组织表达叙述了解。(3分)
答案l:能对材料进行抽象提炼,并能结合材料从一个或多个角度展开深入剖析。(13—15分)如:辫发是身体,其变化反映着政治、生活、观念的变迁,见证着中国近代化艰难的经历。
答案2:能在多个线索或材料之间打造起联系,并能从一至两个角度展开深入剖析。(8—12分)如:辫发折射着政治、生活和观念等变化,具体需要同上,但略低。
答案3:用多个线索或材料,只进行单一维度一般性剖析,未深入剖析或剖析较肤浅。(3—7分)如:蓄发体现着顺从(专制),剪辫子喻示革命。具体需要同上,但较低。
答案4:找到一个线索或材料即得出结论。(1—2分)
其他答案:没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回答与问题无关或同义反复。(0分)